济宁蓖乒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

當前位置:

2019中醫(yī)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中醫(yī)內科學考點復習:氣血津液病證

發(fā)表時間:2019/6/3 15:41:25 來源:互聯網 點擊關注微信:關注中大網校微信
關注公眾號

氣血津液病證

一、郁證是由于情志不舒、氣機郁滯所致,以心情抑郁、情緒不寧,胸部滿悶、脅肋脹痛或易怒喜哭,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癥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。

病因:情志失調,體質因素

病理基礎:氣機瘀滯

病位:主要在肝,涉及心脾腎

病性:初起多實,日久轉虛或虛實夾雜。以氣為主。

治則:理氣開郁,調暢氣機,移情易性。

1.痰氣郁結證(梅核氣):行氣開郁,化痰散結—半夏厚樸湯加減

精神抑郁,胸部悶塞,脅肋脹滿,咽中如有物梗阻,吞之不下,咯之不出,苔白膩,脈弦滑。

(氣郁痰凝,阻滯胸咽)

2.心神失養(yǎng)證(臟躁):甘潤緩急,養(yǎng)心安神—甘麥大棗湯加減

精神恍惚,心神不寧,多疑易驚,悲憂善哭,喜怒無常,或時時欠伸,或手舞足蹈,罵人喊叫等。舌質淡,脈弦。(營陰暗耗,心神失養(yǎng))

噎膈與梅核氣:二者均見咽中梗塞不舒的癥狀。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,吞咽困難。梅核氣則系氣逆痰阻于咽喉,為無形之氣,無吞咽困難及飲食不下的癥狀。

二、血證凡血液不循常道,或上溢于口鼻諸竅,或下泄于前后二陰,或滲出于肌膚,所形成的一類出血性疾患,統(tǒng)稱為血證。亦稱為血病或失血。

病機:實火--火熱熏灼、迫血妄行;虛火--氣虛不攝、血溢脈外

治則:治火(實火當清熱瀉火,虛火當滋陰降火);

治氣(實證清氣降氣,虛證補氣益氣);

治血(涼血止血、收斂止血或祛瘀止血)。

三、痰飲是指體內誰也輸布、運化失常,停積于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。

分類1.痰飲:心下滿悶,嘔吐清水痰涎,胃腸瀝瀝有聲,形體昔肥今瘦,屬飲停胃腸;

2.懸飲:胸脅飽滿,咳唾引痛,喘促不能平臥,或有肺癆病史,屬飲流脅下;

3.溢飲:身體疼痛而重,甚則肢體浮腫,當汗出不汗出,或伴咳喘,屬飲溢肢體;

4.支飲:咳逆倚息,短氣不能平臥,其形如腫,屬飲邪支撐胸肺。

治療原則:以溫化為原則。因飲為陰邪,遇寒則聚,得溫則行。通過溫陽化氣,可杜絕水飲之形成。故《金匱要略》提出“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”。同時還應根據表里虛實的不同,采取相應的處理。水飲壅盛者,應祛飲以治標;陽微氣虛者,宜溫陽以治本;在表者,當溫散發(fā)汗;在里者,應溫化利水;正虛者補之;邪實者攻之;如屬邪實正虛,則當消補兼施;飲熱相雜者,又當溫清并用。

四、消渴是以多飲,多食,多尿,乏力,消瘦,或尿有甜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。

病因:稟賦不足,飲食不節(jié), 情志失調,勞欲過度

病機:陰津虧損,燥熱偏盛,以陰虛為本,燥熱為標

病位:肺、(脾)胃、腎

治則:清熱潤燥,養(yǎng)陰生津。

病勢:①病日久,陰損及陽,陰陽俱虛,消渴雖以陰虛為本,燥熱為標,但由于陰陽互根,陽生陰長,若病程日久,陰傷氣耗,陰損及陽,則致陰陽俱虛,其中以腎陽虛及脾陽虛多見;②病久入絡,血脈瘀滯。陰虛內熱,耗傷津液,亦使血行不暢而致血脈瘀滯。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機之一,消渴病多種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與血瘀密切相關。

消渴變證:消渴病常病及多個臟腑,病變影響廣泛,未及時醫(yī)治以及病情嚴重的患者,??刹l(fā)多種病。如肺失滋養(yǎng),日久可并發(fā)肺癆;腎陰虧損,肝失濡養(yǎng),肝腎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,則可并發(fā)白內障、雀目、耳聾;燥熱內結,營陰被灼,脈絡瘀阻,蘊毒成膿,則發(fā)為瘡癤癰疽;陰虛燥熱,煉液為痰,以及血脈瘀滯,痰瘀阻絡,腦絡閉阻或血溢脈外,發(fā)為中風偏癱;陰損及陽,脾腎衰敗,水濕潴留,泛濫肌膚,則發(fā)為水腫。

五、自汗、盜汗自汗:不因外界因素的影響,白晝時時汗出,動輒益甚者;

盜汗:寐中汗出,醒來自止者。

病機:陰陽失調,腠理不固,營衛(wèi)失和,汗液外泄失常。

病性:自汗多為氣虛,盜汗多為陰虛。屬實證者,多由肝火或濕熱郁蒸所致,虛實之間可兼見或相互轉化。

辨證要點:自汗多屬氣虛不固、營衛(wèi)失和;盜汗多屬陰虛內熱

治療原則:益氣、養(yǎng)陰、補血、調和營衛(wèi);實證當清肝瀉熱,化濕和營。在辨證的基礎上加固澀斂汗之品。

六、內傷發(fā)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,臟腑功能失調,氣,血、陰,陽失衡為基本病機,以發(fā)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。

病機:臟腑功能失調,陰陽失衡??蓺w納為虛實兩類。

1. 陰虛發(fā)熱:滋陰清熱—清骨散加減

午后潮熱,或夜間發(fā)熱,不欲近衣,手足心熱,煩躁,少寐多夢,盜汗,口干咽燥,舌質紅,或有裂紋,苔少甚至無苔,脈細數。

2. 血虛發(fā)熱:益氣養(yǎng)血—歸脾湯加減

發(fā)熱,熱勢多為低熱,頭昏眼花,身倦乏力,心悸不寧,面白少華,唇甲色淡,舌質淡,脈細弱

3. 氣虛發(fā)熱:益氣健脾,甘溫除熱—補中益氣湯加

發(fā)熱,熱勢或高或低,常在勞累后發(fā)作或加劇,倦怠乏力,氣短懶言,自汗,易于感冒,食少便溏,舌質淡,苔白薄,脈細弱

4. 陽虛發(fā)熱:溫補陽氣,引火歸原—金匱腎氣丸加減

發(fā)熱而欲近衣,形寒怯冷,四肢不溫,少氣懶言,頭暈嗜臥,腰膝酸軟,納少便溏,面色晄白,舌質淡胖,或有齒痕,苔白潤,脈沉細無力。

5. 氣郁發(fā)熱:疏肝理氣,解郁泄熱—丹梔逍遙散加減

發(fā)熱多為低熱或潮熱,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,精神抑郁,脅肋脹滿,煩躁易怒,口干而苦,納食減少,舌紅,苔黃,脈弦數。

6. 濕郁發(fā)熱:利濕清熱—三仁湯加減7. 血瘀發(fā)熱:活血化瘀—血府逐瘀湯加減

午間或夜晚發(fā)熱,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(fā)熱,口燥咽干,但不多飲,肢體或軀干有固定痛處或腫塊,面色萎黃或晦暗,舌質青紫或有瘀點、瘀斑,脈弦或澀。

內傷發(fā)熱與外感發(fā)熱:內傷發(fā)熱起病緩慢,病程較長,多為低熱,或自覺發(fā)熱,而體溫并不升高,表現為高熱者較少。不惡寒,或雖有怯冷,但得衣被則溫常兼有頭暈、神疲、自汗、盜汗、脈弱等癥。外感發(fā)熱為受外邪而起,起病較急,病程較短,發(fā)熱初期大多伴有惡寒,其惡寒得衣被而不減。發(fā)熱熱度較高。常兼有頭身疼痛、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脈浮表癥。

七、虛勞又稱虛損,是以臟腑虧損,氣血陰陽虛衰,久虛不復成勞為主要病機,以五臟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多種慢性虛弱證候的總稱。

治療原則:“虛則補之”、“損則益之”,當以補益為基本原則。

虛勞:證候雖多,但總不離五臟,而五臟之辨,又不外乎氣、血、陰、陽,故對虛勞的辨證應以氣、血、陰、陽為綱,五臟虛候為目。由于氣血同源,陰陽互根,五臟相關,所以各種原因所致的虛損往往相互影響,由一虛漸致兩虛,由一臟累及它臟,使病情趨于復雜和嚴重,辨證應該注意。

編輯推薦:

2019年中醫(yī)醫(yī)師考試最專業(yè)的輔導課程火熱報名中

(責任編輯:gx)

2頁,當前第1頁  第一頁  前一頁  下一頁
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(tài) 更多>
江达县| 兴仁县| 桐庐县| 定南县| 老河口市| 巴彦淖尔市| 庐江县| 伊春市| 镇坪县| 富平县| 凤冈县| 枣阳市| 普定县| 永寿县| 年辖:市辖区| 永川市| 新源县| 汤原县| 洛浦县| 修武县| 碌曲县| 黑山县| 应城市| 海兴县| 福清市| 山西省| 古田县| 土默特右旗| 城步| 抚远县| 措美县| 清苑县| 岳西县| 秦皇岛市| 新巴尔虎右旗| 屏山县| 呼和浩特市| 西平县| 微博| 工布江达县| 右玉县|